2025年3月15日,工业工程学院举办“以匠心,致初心—非遗风筝进校园·手作疗愈计划”活动,通过手作实践、心理疗愈等多元形式,让学生在传统技艺的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匠心精神,释放心理压力,为职业教育注入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内涵。

非遗传承+匠心育人:让技艺在校园扎根
活动现场播放《非遗里的中国》第三季片段,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——风筝制作技艺。
“以前只觉得风筝是玩具,今天才知道每一道工序都藏着匠人的智慧。”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马兰兰在观看纪录片后感慨道。她指着自己制作的风筝骨架说:“纪录片里匠人处理竹材的‘火烤矫形’手法,和我们在实训课学的金属材料热处理原理竟然有相通之处,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一样需要精准把控。”这番感悟引发在场学生共鸣,许多人主动查阅非遗资料,在风筝彩绘中融入更多文化符号。

手作疗愈+心灵成长:以艺术赋能心理健康
为强化活动育人实效,工业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精心策划“手作疗愈”特色环节,将非遗技艺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结合。学生们以风筝为载体,通过自由绘制情绪图谱、书写成长心愿、泼墨重彩创作等形式,将学业压力、情感困惑转化为艺术表达,在专注创作中实现情绪释放与自我疗愈。


“非遗风筝进校园是一粒种子,我们期待它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,让匠心精神与家国情怀代代相传。”

(文/图 李天宁)